0 0
登录 |
  • >
呼吸功能评估


肺的运动是言语产生的动力源,言语呼吸是言语产生的基础。 出现硬起音,异常停顿等现象时,在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发生的情况下,应考虑其在呼吸方面是否存在异常。因此,需要进行“呼吸功能评估”,以此来帮助康复师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呼吸功能客观评估常用参数包括最长声时(MPT)和最大数数能力(MCA)。最长声时(MPT)是指一个人在深吸气后持续发单韵母/a/的最长时间,其主要用于评估言语呼吸能力及反映呼吸方式是否异常;而最大数数能力(MCA)是指一个人在深吸气后,一口气连续说“1”或“5”的最长时间,主要反应呼吸协调性是否异常。

发声功能评估


声带的运动是言语产生的振动源。声带振动产生一系列气流脉冲波,并转化成一系列声能脉冲信号,从而形成言语的基本声源,这就是发声。言语基频和言语强度是最常用的发声功能评估项目。言语基频是指言语时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而言语强度是指言语时一定面积声带上消耗的功率大小。两者反映言语状态下其言语音调和响度是否存在异常。

共鸣功能评估


声道的运动是言语产生的共鸣源。声道是指由咽腔、口腔、鼻腔、以及它们的附属器官所组成的共鸣腔。舌在口腔内的前后、上下运动改变了声道的形状,从而发出不同的元音;舌在不同部位与齿列、齿龈、硬腭、软腭形成不同程度的阻塞与狭窄,构成不同的辅音。共振峰的测量是评价口腔共鸣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客观测量方法。线性预测谱是测量共振峰的常用方法。第一共振峰F1反映咽腔的大小和咽腔的共鸣状态,以及受下颌运动情况的影响。第二共振峰F2反映口腔的大小和口腔的共鸣状态,主要揭示舌的前后运动情况。

口部运动功能


下颌、唇、舌是主要的构音器官,其运动异常会直接影响言语的清晰度和可懂度,因此对下颌、唇和舌的口部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十分必要。口部运动功能主观评估用来评价下颌、唇、舌在自然放松状态下、模仿口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运动是否正确,判断运动异常的类型,分析导致运动异常的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构音能力


构音语音能力主观评估是汉语构音能力评估的常用方式,主要考察患者音位的构音情况。黄昭鸣、韩知娟博士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一套构音语音能力评估词表,该词表由50个单音节词组成,可获得声母、韵母音位的习得情况,声母、韵母音位对比情况和构音清晰度得分,为制定构音障碍的矫治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语音能力


语音清晰度评估是指利用特定的材料,对患者所发出连续语音的清晰度进行评价,是衡量语音能力的常用指标。刘巧云、黄昭鸣等综合国内外连续语音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研发了一套汉语连续语音能力评估材料,为了避免练习效应,设计了七篇具有等价性的短文。

筛查安置
×

提示信息

×
Alternate Text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立即注册
社交账号登录
Alternate Text Alternate Text
筛查安置
×

提示信息

确 定